王家楼,是王家绣楼的简称,又因此成为王家楼村的村名。今天按实际姓氏,这个村是以路氏为主。在明清时期,这个村也确实住着王氏家族,其中一大户财主家,拥有王家楼村五组和六组的大部分房地产,这家的绣楼是远近闻名的,久而久之,绣楼代替了地名。
王家绣楼的楼址,在今王家楼村六组大屋场的西边,共遗址残存根基和一棵大叶女贞树,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,因平整土地,才彻底被清理。据老人讲,绣楼建筑很豪华,是三层建构,顶部是三叠檐歇山式琉璃瓦顶。明末,绣楼之女美貌而典雅,庄重而贤淑,当地人有一夸张传说,说王氏女的秀发很美很长,在三楼梳妆时,其秀发要沿楼梯拖至一楼,需几个丫鬟梳理其发。这虽是夸张之谈,但也说明其美至无法形容的地步。
正当绣楼的姑娘豆寇年华之时,李自成兵败潼关南垣,来至生龙寨扎营屯兵,此时李自成处在与妻儿失散时期,李自成就与绣楼王氏女成了亲,亦生子于生龙寨,方志上称其王夫人,当地传说为冬笋娘娘。《商南县志·兵事》载李自成“东下商南,妻王姓女,称娘娘,富水关人。”富水关是大范围的概念,从富水街至王家楼这个川道都称富水关,但富水关不是仅指富水街。所以只能说王姓女是富水关人,不能说成是富水街人。
王家楼村
李自成失败后,清政府将其定为匪贼,王氏家族也因此受到株连,家道中落。至清代后期,住在今十里铺村窑沟地方的路家,原是安徽安庆来的移民,当时有钱财,看准了王家楼这个好地方。一次,王氏因喜庆宴请宾客,窑沟路氏当时也为贵宾之列,在席间酒酣之际,路家突然提出要买下王氏的房地产业,当时王氏认为“我还没穷到出卖产业地步”,以醉意和气愤的心情给路家出了个难题,“你若能出汉代铜钱4800枚,我可将此让给你。”路氏听后甚感受到嘲弄,立即派得力人回老家安庆,收集齐备4800枚汉铜钱,王氏因赌气赌掉了王家楼的房地产业,后迁居河南西峡西坪的操场村。王氏在王家楼仅保留十三亩上等水田,每年来王家楼收租,直至1950年土地改革时,才算结束了王氏在王家楼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