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我市坚持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作为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,不断强化增收举措,积极拓宽增收渠道,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。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393元,增长7%。
积极实施帮扶救助。聚焦脱贫人口这个重点群体,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、培训提高、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等开展就业帮扶,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890个,扶持社区工厂341家,带动脱贫人口(含监测对象)5783人就业。向9408人发放春季“雨露计划”补助,发放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贴536万元,全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26.39万人。
大力发展特色产业。聚焦“菌果药畜茶酒”等特色产业,坚持做精一产、做强二产、三产融合发展思路,实施全产业链开发,持续放大“小木耳、大产业”效应。全市栽培食用菌3.8亿袋、鲜品产量29.5万吨,生产干毛茶0.86万吨,供港蔬菜2万吨,发展园林水果5万亩、产量1.5万吨。认真落实生猪、肉牛稳产保供措施,启动实施洛南县100万只肉兔全产业链、商南县20万只蛋鸡产业园等8个畜牧业重点项目,投产运营卫洛乳业3000头奶牛生态循环示范园,预计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37.28万头,肉类产量4.12万吨、禽蛋产量3.43万吨。商南县十里坪镇被认定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渔业产业强镇,新开工建设商州区冷水鱼深加工项目、商洛市冷水鱼苗种繁育中心等项目21个,建成陕西一和高密度鲈鱼养殖基地、商州区海虹千亩“稻虾共作”示范基地等,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7130吨、增长59.01%,“秦岭冷泉鱼”品牌成功晋级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培育联农带农主体。实施金融支农,落实涉农企业贷款贴息,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,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1家、现代农业园区192个、示范合作社238个、示范家庭农场166个,认定省级产业化联合体8个。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,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度加工、综合利用,推进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、多层次利用、多环节增值,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。深入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,多渠道推介发布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12条,加速城乡要素流动,促进三产融合发展。
发展壮大集体经济。开展2025年度乡村CEO培训工作,举办培训班4期、培训学员400人。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850万元,扶持55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;积极开展“消薄培强”行动,年收益5万元以下“薄弱村”全部清零,50万元以上“经济强村”达80个。深化农村集体“三资”专项整治,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管,保障农民分红收益。探索的“三级统筹、村村联建”发展集体经济模式,在第四届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会上交流。(来源:商洛日报 作者:记者 李小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