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商南县以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“体系筑基、品牌赋能、治理增效”为主线,创新构建“设施全域覆盖、服务精准触达、资源跨界融合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强基固本筑体系。县财政投资1.1亿元,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,建设滨河休闲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9个,提档升级镇级文化站10个,打造村级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128个,构建“县有核心、镇有枢纽、村有节点”的设施网络。开发“云端文化超市”智慧平台,集成场馆预约、慕课学习等功能,推出“群众点单”服务模式,年配送电影、演出等服务200余场次。创新“财政保基本+社会促提升”机制,争取溧商协作资金建成商洛首个智慧图书馆,引导企业冠名文化赛事,形成政府主导、多元参与的投入格局。
融合创新树品牌。设立12个非遗工坊,培育100名传承人,出版《商南花灯彩词》《商南民歌与花灯》等专著,推出花灯盲盒、民歌数字唱片等文创产品,创作、改编商南民歌、商南花灯等非遗作品20余项,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价值双提升。打造开茶节、秦岭兰花节等文旅IP,设计“非遗研学”“红色剧本杀”等沉浸式体验,培育特色文旅品牌10个,带动2024年旅游消费 52.52 亿元,同比增长29.71%,形成“文化引流—产业增值”的良性循环。组建“陕鄂豫”三省文化协作联盟,共建数字资源库、共办文艺展演、共推精品线路,年互换游客超2万人次,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共赢。
共建共享优生态。创设“周末小剧场”“百姓大舞台”,创作《四大名城新画卷》《春风吹绿茶园村》《丹江号子》《带你去商南》等文艺精品30余部,年均举办群众自编自演活动150场,培育基层文艺团队50支,形成“政府搭台、群众创演”的文化生态。实施“文化名家驻村计划”,建立5个大师工作室,开展“乡村文化能人”培训,年培育非遗骨干、广场舞领队等800人次,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。出台全省首个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指南》,将设施利用率、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内容,以制度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