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南县发展和改革局
关于2024年环保履职情况及2025年环保
重点任务
一、工作开展情况
一是狠抓秦岭生态保护。制定印发《商南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2024年工作要点》《商南县在当好秦岭卫士上做示范行动方案(2024—2025年)》等文件,与各镇办、重点部门签订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承诺书》,全面夯实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,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。紧盯各类破坏秦岭生态问题线索,不断加大“双查”工作力度。全县“双查”办理涉秦岭“五乱”案件36起,移送起诉41案人,有力震慑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。印发《商南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督查工作机制(试行)的通知》,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,常态化开展县级联合执法检查督查,目前,已开展9次执法检查,共发现问题130个,立行立改57个,交办73个。不断加大网格员日常管理,有效发挥252名网格员作用,持续提升信息化网格化监管水平。
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202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要篇章,通过设置明确指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。2024年,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49.05吨,氨氮排放量下降11.05吨,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26.8吨,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18.54吨,碳排放强度3.68%,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41天,丹江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区集中式饮用水质稳定达标,商南连续13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县。富水茶海公园和试马镇红庙村2个VEP试点完成价值核算29.9亿元,占全市的49%。《秦岭生态蔬菜出山拓海 两山转化实践落地生根》等3篇案例被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案例收录,并在陕西日报刊发。
三是先后编制了《商南县尾矿综合利用规划》《商南县现代材料产业园建设规划》《商南县矿业“五化”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等系列规划方案,积极创建循环型园区、循环型企业、循环型社区,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,努力形成县域矿山产业循环发展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体系;大力扶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,先后争取专项资金6471万元,建成华瑞微晶年产50万平方米尾矿纳米石英石板材、宏昌绿建装配式新型尾矿墙材等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8个,累计完成投资5.18亿元,年可利用尾矿38.5万吨;正在建设的光伏硅废料回收加工、年处理50万吨尾矿废弃资源利用等5个项目也将陆续投产;谋划了镁橄榄岩尾矿全量化综合利用、绿色建材产业园等12个尾矿综合利用项目,节能环保类项目储备保持在30个以上。
四是优化能源供给,大力实施新能源开发项目建设,商南县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约40兆瓦,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4兆瓦;争取到2个集中式光伏项目,大唐商南20万千瓦光伏项目和国能商南20万千瓦光伏项目,截至目前国能光伏项目升压站及输出线路建成,光伏组件铺设20兆瓦、入网15兆瓦,完成投资3.6亿元以上;能源消费结构日趋合理,全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%以上,在电力消费中绿电占比28.05%,超出市下达任务(14.5%)193.4%;省级重点用能单位绿能占比32%、“两高”项目绿能占比61%,均超出计划任务。
五是全面保障清洁能源供应,天然气保供方面,制定了《商南县天然气长输管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》《商南县天然气分级保供和用户调峰预案》《商南县天然气有限公司天然气供需应急预案》等多重预案;电力保供方面制定了《商南县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应急预案》《国网商南县供电公司突发事件总体(综合)应急预案》等多重预案。
六是依据《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》《商南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行动方案》等文件精神,县发改局会同县市监局、县城管局、县科经局等部门,联合开展散煤利用排查调研统计,建立健全工作台账,进行夏季烧烤业散煤联合执法行动,支持散煤改造工业项目建设,实施“煤改气、煤改电、煤改洁”工程、“暖冬”工程,全面落实散煤替代措施。全面实施“煤改电”。实施商南县电网扩容改造项目,逐村逐户排查电力设施,制定配电设施改造方案,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。积极宣传并落实峰谷电价、居民取暖电价、电力替代等优惠政策,全面完成智能电表工作;分步实施“煤改气”。加快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,做好燃气管道及计量设备安装入户、通气点火,引导企业和群众配备必要的燃气生产、取暖设施。截至目前,累计完成城镇区主街道天然气管道铺设52km、入户(包括进入小区)管道铺设45km,气化户数10200户、人口超过4万人,占城区总人口的50%左右;大力推广“煤改洁”。设立城区禁燃区,对赵川镇、十里坪镇、湘河镇等边远山区确实暂不具备改电、改气的镇村,设立规范的洁净煤销售网点,做好销售台账登记,确保销售的洁净煤符合《工业及民用散煤》(DB611099-2017)技术要求,满足了群众冬季生产、生活、取暖需求;鼓励实施“煤改生物质”。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,全面开发清洁能源和生物质能源,建设沼气池、推广生物质生活器具,努力加大秸秆等生物质综合利用力度。
七是以招商引资等形式,大力鼓励民间资本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,积极与汉华卓越(珠海)新能源科技公司对接联系,引进商南县长效(锌溴)无衰减液流削峰储能电站项目入驻现代材料产业园,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备案,正在进行项目建设施工前准备工作;积极争取资金,扶持节能环保项目建设。谋划了商南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,申报至国家争取2025年第一批超长国债项目,目前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核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一是秦岭生态保护监管存在薄弱环节,在实际工作中,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和网格员监管体系存在盲区。执法力量在偏远山区分布不足,难以及时发现隐蔽性较强的生态破坏行为。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较单一,整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主要依赖传统模式。生态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,尚未充分发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。三是绿色循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,技术创新能力不足,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,制约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。部分企业对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深刻,转型动力不足,资金投入压力较大。四是新能源开发配套设施滞后,新能源项目建设速度较快,但配套的储能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导致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。五是清洁能源保供应急能力待提升,暴露出应急响应速度不够快、部门间协同配合不够顺畅等问题。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不足,难以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。六是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难点,散煤治理工作中,部分偏远地区群众受传统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限制,对清洁能源替代接受度不高,散煤复烧现象时有发生。
三、下一步打算
(一)强化秦岭生态保护监管
优化联合执法机制,整合各方执法力量,加大对偏远山区和监管盲区的巡查力度。定期开展网格员专业培训,提升其生态保护知识和巡查能力。加大资金投入,升级信息化监管平台,实现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全方位、实时化监测,确保生态破坏问题早发现、早处置。
(二)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
加强与市场研究机构合作,深入分析市场需求,创新生态产品商业模式。打造商南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,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,探索发展生态旅游、生态康养、生态农业等新业态,推动生态产品与文化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,延长生态产品产业链,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。
(三)突破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瓶颈
加大对绿色循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,引导企业加大绿色转型投入,完善产业配套设施,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,培育产业集群,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。
(四)加快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
制定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规划,加快储能电站、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新能源消纳和输送能力。加强与电力部门的合作,优化电力输送线路,降低线路损耗,提高电力供应稳定性。